... >> more
助產雜誌114年63期
助產雜誌114年63期
資料發佈日期: 2025/10/31主 編 的 話
深化專業、接軌國際──助產實務與政策的多元視角
本期《助產雜誌》以「深化助產實務、連結國際視野」為策劃主軸,精選九篇兼具臨床經驗、教育創新與制度觀察的文章,呈現助產專業於實證基礎下的多元實踐與發展可能。
臨床實務方面,收錄兩篇具體描繪產後哺乳與照護挑戰的個案分享。一為初產婦成功哺育患有喉頭軟化症新生兒的經驗,展現護理專業介入如何強化母乳哺餵知能與信心;另一篇則探討產後機構因疫情而被動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的產婦經驗,從其心理歷程與調適策略,提供親同政策應變與支持系統之實證參考。
疼痛與創傷始終是助產照護核心議題之一。本文特別邀請學者運用Walker & Avant概念分析法,釐清「產痛」的本質、前因與後果,有助於臨床人員敏銳辨識與適時介入。同時,生產創傷亦受到關注,文中強調以創傷知情照護五原則介入,結合社會支持系統,協助婦女走出創傷、重建正向的母職經驗。
本期亦收錄數篇聚焦助產專業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論文。包括作者親赴2023年第33屆ICM國際助產大會之分享,不僅呈現全球助產趨勢與台灣學界參與成果,也呼應助產專業邁向國際化的願景。此外,特別收錄ICM執行長Sally Pairman於2024年初來台演講與交流的紀要,進一步深化國內外助產策略與教育品質的對話與連結。
從制度與教育層面而言,兩篇論文分別回顧台灣產科醫師與助產人員共照的歷史與推動現況,以及初步建構「台灣助產師里程碑」系統,試圖從政策制度與專業能力評估雙軌,強化助產角色在母嬰健康中的定位與價值。
最後,教育創新是培育助產人才的關鍵。針對基礎課程《助產學(一)》所進行的數位教材與共學團體之教學介入研究,顯示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,亦為未來助產教育改革提供實證依據。
綜觀本期內容,無論從個案經驗、制度倡議到國際對話,皆展現出台灣助產專業持續邁向實證實務與國際接軌的努力與成果。期盼本期專文能為臨床、教育與政策各界提供啟發與行動的契機,並持續推動我國助產專業邁向卓越與永續。
主編 陳碧惠
《台灣助產雜誌》
《台灣助產雜誌》
第63期助產雜誌 目錄如下
醫護專欄: 產科醫師助產人員共照—過去、現況與未來
第33屆_助產護理大會參會報告
產痛概念分析、
2024 ICM 執行長(Chief Executive )Sally Pairman來台演講紀
要與報告
生產創傷
研究原著: 產後機構產婦非預期二十四小時親子同室經驗之探討
初探台灣助產師里程碑計畫
| 附加檔案名稱 | |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