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躺著生小孩嗎?認識自由體位分娩方式

你是躺著生小孩嗎?認識自由體位分娩方式

 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irthReformAllianceTW/photos/a.477056669113999.1073741827.477021212450878/486343588185307/?type=1&theater

 

人人都知道生產是女人的本能,若非不可抗力的因素,多數媽媽都希望能自然產,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:剖腹產率應維持在10%~15%,如此可將孕產婦與新生兒的死亡率降至最低;但台灣剖腹產率維持33%上下,這或許與台灣傳統對生辰的重視、錯誤的生產觀念以及名人剖腹推波助瀾有關,但即使是選擇自然產的孕婦,也有約10~15%因為子宮頸無法全開、胎頭不下降等因素,被迫改成剖腹產,也就是「吃全餐」。

但你知道嗎?待產姿勢的改變,有助產婦達成陰道自然分娩⋯⋯

認識自由體位分娩

按照女性生理結構,要分娩寶寶出來應處於直立姿勢,因為若骨盆朝下搭配子宮收縮,胎兒很容易就能順著生出來,或是採取蹲式分娩,讓骨盆出口增大,降低難產機率,還可以有效降低產後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機率;但若是平躺的仰臥式時,寶寶很難轉位下降,產程變慢就必須打催生針,導致之後一連串醫療介入,反而使產婦更不舒服。

其實產婦在待產過程中,會有天生本能來分辨自己怎樣的最舒服,只要在孕婦及胎兒健康狀況良好情況,孕婦可以在助產師的專業指導下,選擇蹲位、站位、跪位、俯臥位、趴位、坐位等各種姿勢,姿勢的轉換,不但能舒緩疼痛,還能影響宮縮、產力、產道、胎位、增加骨盆出口路徑,縮短生產過程,以下兩個案例參考:

A是要生第二胎的產婦,因為第一胎生產時全程躺在床上,所以被鼓勵下床走路時有點遲疑,但當她利用產球進行坐、站、趴、蹲等動作,發現球是軟且有彈性,坐上去不但可以很舒服,還能轉移只能盯著機器觀察陣痛的注意力,子宮收縮密度反而增加,幫助產婦放鬆會陰部的壓力,協助胎頭下降旋轉。

同樣是經產婦的B,在還沒感覺強烈不舒服前,只要能夠下床就儘量下床,直到開指8公分仍然下床坐在生產球上,最後陣痛劇烈才上床休息,她採取跪趴姿,由於子宮頸尚未開完全,寶寶胎頭位置還未轉正,跪趴姿能讓B減少想用力的感覺,直到子宮頸口開全、胎頭下降至陰道口,她才開始用力,節省了不少體力。

生產前就可練習自由體位分娩姿勢

準爸媽們可練習變換各種生產姿勢,待產時只要發覺產程沒有進展,每30分到1小時就換個姿勢試試看,不少生產姿勢要靠夫妻互相合作,別忘了,生產可不是只有女人的事喔
1.跪趴姿,產婦雙手抱頭靠著枕頭會更舒適。
2.直立式姿勢,雙手扶住牆壁等穩固的地方。
3.上身趴在產球上,使身體自然垂墜。
4.反在椅子上,使上半身直立,且不壓迫尾椎骨
5.在床上也能夠轉換姿勢,右側臥、右趴臥、左側臥、左趴臥
6.丈夫坐在椅子上,扶住前方坐在產球上的產婦
7.丈夫坐在椅子上,產婦背對老公採取蹲姿,雙手讓丈夫扶住。
8.夫妻面對面,擁抱姿勢如同跳慢舞,身體自然放鬆。

認識自由體位分娩的缺點

若不平躺於床上,不利於醫療人員內診,也無法將胎兒監視器綁在孕婦腹部,來監測和連續記錄子宮收縮頻率與強度,以及胎兒心跳的變化;且自由體位分娩也不適用於有任何危險狀況的產婦,舉例來說,早期破水或胎頭沒固定就不鼓勵下床改變姿勢待產。因此是否選擇自由體位分娩,可在產檢時就與醫師討論,了解自己與胎兒的狀況是否適合。

在剛落紅或陣痛時,除非是已經破水、大出血、曾有急產的狀況,不然產婦可秉持「333原則」,等每3分鐘規則痛一次,一次持續30秒,且規則性疼痛至少30分鐘以上,再到醫院待產,不但可能被「退貨」忍受來回奔波之苦,即使入院,有些醫院也不允許產婦下床行走,這將會使產程變慢,增加心理負擔,在「333」之前,不妨在家變化不同的生產姿勢,幫助自己舒緩疼痛,也縮短生產過程!

--


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教授高美玲是生動盟成員之一,本文整理自「媽媽寶寶雜誌」於本月刊出採訪高教授的內容。


全文請參考: http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-3882-1.html

相關網站

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
Registration

Register in to your account

Register

Authorization on the site

Sign in to your account